对于“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的动议,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日前给出了更为详尽的回复。对于“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的动议,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日前给出了更为详尽的回复。
过往一年多,有关恢复重建浙大遵义校区的声音频繁出现。今年1月底,遵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成立遵义市“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表明了遵义官方对浙大在遵义办学的期待。 澎湃新闻从遵义市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公开网上获悉,日前,遵义市教育局已对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相关提案给出了会办意见,其中就有民革遵义市委提出的“关于‘恢复重建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遵义(或湄潭)校区’的提案”。 遵义市教育局在会办意见中透露,浙大认为,关于恢复重建遵义(或湄潭)校区事宜还不具备现实条件。一方面是主管部门限制,国家教育部原则上不鼓励、不支持跨省、跨地区建设分校区;另一方面浙大现实条件不允许,当前浙大在本省所建设的分校区存在招生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运营成本过高等困难,各分校区靠地方政府贴现勉强维持运行,而浙大主要收入来自政府拨款,无更多财力支撑新校区的运营。 重建校区,遵义浙大态度迥异 浙大和遵义,渊源颇深。 公开资料显示,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这年11月,浙大在时任校长竺可桢带领下举校西迁,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最终于1940年抵达黔北遵义、湄潭。 1940年1月9日,教育部门同意浙大迁移贵州,浙大正式全面迁校。官方资料显示,浙大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办学历时七年之久,教授中不乏众多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风雅之士。 据《遵义日报》报道,这七年,竺可桢、苏步青、卢鹤绂、谈家桢、贝时璋、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泰斗高举科教救国大旗,求真求是,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奋进不息,创造出累累科研成果,培育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等一代蜚声中外的学子,创造了灿烂的浙大西迁文化,浙大也因此被誉为“东方剑桥”。 走出历史,当今,浙大与遵义仍保持着频繁的互动。 据《浙江日报》报道,早在2012年,浙大就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与遵义市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在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合作。 在湄潭,浙大三个附属医院分别对口帮助当地医院捐赠建立远程会诊平台,提高其医疗水平;浙大向湄潭县浙大小学捐赠音乐器材、公益净水设备等,完善其教育教学硬件设备。 基于这些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有关恢复重建浙大遵义校区的声音频现,直到今年年初,得到遵义官方的支持。 2018年1月底,遵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成立遵义市“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显示,为切实加强对“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工作的领导,经市委研究,决定成立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祖彬为组长,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遵义市委主委朱庆跃,副市长李莲娜为副组长的遵义市“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工作领导小组。 然而,此项动议并未得到浙大方面的积极响应。 今年3月,浙大党委宣传部长应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表示,校区建立需要根据客观条件。目前,浙大在浙江省内已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7个校区,同时还要推动浙大城市学院、宁波理工学院转型升级,可以说任务很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至于恢复重建遵义校区,应飚表示,目前来看,没有实质性的计划或打算。 推动者:建议参照深圳做法 澎湃新闻注意到,民革方面始终是“恢复重建遵义校区”的积极推动者。 早在2016年12月,法学博士、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副主任蔡永飞就曾在《东方早报》上发表题为《建议恢复重建浙江大学湄潭校区》的署名文章。蔡永飞建议,可由贵州省遵义市正式向浙江大学提出恢复重建浙江大学湄潭校区的建议,并请浙江大学制定相应规划和实施方案。 遵义官方决定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后,今年2月5日,民革中央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在民革遵义市第三支部2018年第一次组织生活会上,支部主委杨澜表示,支部党员要积极宣传关于“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校区”的建议,为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营造良好氛围。 民革遵义市委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负责人此后曾对澎湃新闻表示,现在都在讲不忘初心,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所走过的路,从这个方面来说,浙大在遵义建校区就是一件可以推动的事情,作为参政党,只希望用好他们的党派资源。 澎湃新闻从遵义市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公开网上,获悉了民革遵义市委更为详尽的“请愿书”。 遵义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52366号提案的案由,即为“关于‘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的建议”,提出人正是民革遵义市委。 该提案内容显示,2017年8月,民革遵义市委向中共遵义市委递交了《关于邀请民革中央领导来遵调研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的请示》,9月14日,市委、市政府向民革中央递交了《关于恳请民革中央关心遵义教育扶贫工作的报告》,9月20日至21日,受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委托,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率领的民革中央调研组莅临遵义市湄潭县,对“恢复重建浙江大学湄潭校区”开展实地调研。 为有序推动“恢复重建浙江大学遵义(或湄潭)校区”工作,民革遵义市委建议,成立“专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搭建“恢复重建浙江大学湄潭校区”专门机构和配备人员,同时加强与浙江大学的联系和对接,为恢复重建工作做好前期谋划、对接和服务。 此外,该提案还建议,帮助浙大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建议参照深圳市以优厚办学条件吸引全国知名大学做法,由校方提供建校图纸,当地政府交付钥匙使用和配备教学设备、器材;优化教师服务,为浙大赴遵教师提供教师公寓、安排子女入学、配偶工作,为教师营造优良生活环境;完善经费保障,为浙江大学提供专项经费补贴,保障建校和发展需要等,切实帮助浙江大学和师生排除后顾之忧。 浙大:无更多财力支撑新校区运营 澎湃新闻注意到,从遵义市教育局日前给出的办理答复来看,遵义官方对此提案的态度颇为积极,而浙大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回应,并给出了更为详尽的原因。 遵义市教育局答复称,根据市“恢复重建浙大遵义(或湄潭)校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和龙长春书记批示意见,2018年1月31日至2月2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祖彬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庆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莲娜,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等一行7人赴浙大对接工作,正式表明遵义市委、市政府对浙大恢复重建遵义(或湄潭)校区的积极态度,充分听取浙大方面的意见建议。经过本次对接沟通,工作组与浙大就校市合作等形成工作推进思路。 遵义市教育局的办理答复还详尽地表述了浙大方面的具体意见和理由。 浙大认为:浙大西迁遵义湄潭的历史一直铭刻浙大学子心中,永远流淌在浙大的血脉中。浙大西迁遵义湄潭,与遵义人民一起艰难奋斗的历史,也是浙大永远的精神支撑。遵义是浙大全体学子的精神家园,浙大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唯一一所明确提出精神家园的大学,这是浙大永远且珍贵的财富。随着遵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大与遵义也必将有着更多更深的合作机遇。遵义市委、市政府对浙大的发展充满着希望和期盼,浙大全体师生非常感谢,浙大全体师生也将更多地为遵义、为湄潭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浙大表示:关于恢复重建遵义(或湄潭)校区事宜还不具备现实条件。一方面是主管部门限制。国家教育部在2017年12月25日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审慎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鼓励、不支持跨省、跨地区建设分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育功能的新校区。另一方面浙大现实条件不允许。每一个新校区的建设运营,对学校都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有着很高的要求。当前浙大在本省所建设的分校区存在招生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运营成本过高等困难,各分校区靠地方政府贴现勉强维持运行。而浙大主要收入来自政府拨款,无更多财力支撑新校区的运营。 浙大对下步合作的建议:一是浙大与遵义要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吴朝晖校长与龙长春书记正式会谈达成的协议事项,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二是尽快拟定并签署浙大与遵义的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三是为推动浙大与遵义在新时期实现农村振兴、城镇化建设、大数据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共赢,双方要建立会商机制,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2024/8/8 11:42:14
2024/6/16 11:51:01
2024/6/10 21: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