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外地高校在沪招生计划已经占到上海总招生计划的20%,最后录取比例15.24%;今年招生计划比增加到21.8%,录取比例仅17.65%———很明显,有相当一部分招生名额空悬。
2010年上海市高招录取近日尘埃落定。市教育考试院最新统计显示,今年本市考生中,实际录取57337人,其中外省市院校录取10122人,比去年增加785人。上溯以往数据发现,外省市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从2008年11.29%、2009年15.24%增至今年的17.65%。
统计表上这一段稳步上扬的折线,是否意味着上海考生正告别“足不出沪”时代?
趋势可见“告别”难言
“数据的变化,表明上海青年学子眼界不断打开的趋势,但要说告别‘足不出沪’时代,为时尚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这样认为。
将外省市院校近两年在沪招生计划与当年实际录取情况进行比对可知,情况并不乐观。去年,外地高校在沪招生计划已经占到上海总招生计划的20%,最后录取比例15.24%;今年招生计划比增加到21.8%,录取比例仅17.65%———很明显,有相当一部分招生名额空悬。
与此同时,今年一本第一次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中,理科有17所外地高校、文科有11所外地高校没有招到1个超过一本线的考生。在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各校一本投档线一览表上,这些“零上线”高校无奈空白,其中包括兰州大学等“985”、“211”双料名校,以及大连海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专业实力强劲的院校。不少名校在外地招生时,投档线高出当地一本线几十分,如今只能进入“征求志愿”、“降分录取”行列。
“雏鹰离巢”非朝夕可成
近年来,外省市院校与本市招考部门鼓励考生“出沪”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本市在投档录取中实行报考外省市院校加20分投档的政策,外省市院校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线上生源不足可降分投档。同时,上海户口的考生被外省市院校录取后,如果户口迁入院校,毕业后可迁回。此外,本市还对报考外省市高校的考生进行额度最高1000元的一次性经济补贴,去年涵盖院校229所,今年再增14所。
外地高校同样诚意满满。哈尔滨工业大学对高考成绩高于上海市一本线50分以上的考生,保证录取到第一专业志愿;对高出70分以上考生,给予“本硕连读”机会。南京大学将对优秀学生发放推荐表,执有此表者,进档后可加10分参与专业排序。许多高校招办负责老师坦言,若上海的报考考生整体素质较好,学校将动用预留计划增加录取人数。
优惠至此,考生“出沪”为何依然乏力?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任远分析认为:其一,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除了考虑院校、专业情况外,对院校所在城市的生活舒适度同样重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其心目中只能沦为次选。其二,就业因素成为选择高校时的决定性砝码。相较中小城市而言,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实习机会更多,若赴外地就读,实习经历、求职面谈等会不会受影响,这是考生、家长最大的担忧。其三,如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依赖不愿展翅,家庭呵护过度也不想放飞。三大因素叠加,“雏鹰离巢”自然难上加难,要想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可成。
“群体性恋家”须深思
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许多外省市院校本身办学实力强,在沪安排的招生专业有的是上海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有的是上海高校未开设的专业,就业前景好。上海学子赴外地求学,或许会有生活上的不适应,但与前途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与此同时,上海已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即使身在外地院校,照样能及时了解各类岗位需求。各用人单位的眼界如今也越来越宽,对外地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同样青睐。若眼界狭窄“足不出沪”,实在遗憾。
其实,读大学不愿离开家乡的现象,并不囿于上海一处。近几年来,在北京市招生的外省市院校也有不少抱憾而归,空缺招生名额数以百计,原因是一部分年轻学子认为“哪儿都没有家乡好”。社会学专家对此指出,部分大城市青年人中出现群体性的“恋家”情结,值得深思。
小编推荐:
2024/8/8 11:42:14
2024/6/16 11:51:01
2024/6/10 21: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