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灯榜志愿 > 资讯 >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人才高峰” 推动“双一流”建设
时间:2018/6/20 22:43:06 浏览次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及上海市人才发展新政,持续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抓好“顶层设计”吸引高端人才;强化“引育并举”,打造青年人成长成才沃土;加强“分类评价”,以期“人尽其才”;“软”件“过硬”,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在传统人才高地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人才高峰”,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   高层次人才成为学校学科发展新“引擎”   “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在哪里,未来重大科学发现就会在哪里。”上海交通大学求贤若渴、全球广纳英才,强调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打造能承担“双一流”建设重任的师资队伍。   学校瞄准世界一流目标,以前瞻性规划为引导,制订了《“交大2020”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意见》。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加大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水平领军人才的力度,强调要形成一支由国际学术大师、院士和讲席教授为“塔尖”,以特聘教授、长聘教授、长聘副教授为主干、以教轨副教授、助理教授和晨星青年学者等优秀青年人才为基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在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格外强调引进的前瞻性布局:围绕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重点发展方向、高端人才实际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校尤其重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在把握人才引进“高端导向”的同时,按世界一流大学师资标准,设立讲席教授、特聘教授、长聘教授等岗位,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机制,借力国家、地方各类引才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带动多个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从“一个高水平带头人”到形成“一个高水平团队”的“集团效应”,在上海交大已屡见不鲜。   自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目标以来,上海交通大学明确提出了重点建设17个“一流学科群”、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的建设方案,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群的发展新“引擎”。   2014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建立“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共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以学术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为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搭建开放、公平的事业舞台,为广大教师进入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教职体系提供同等机会。启动面向现有教师队伍的长聘教轨-教职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向世界一流的转型,打通了所有校内人才的发展路径。   2015年,学校隆重推出《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职制度实施办法》,以“同台竞技”“同轨运行”为指导,明确长聘体系的岗位设置、岗位要求、申报条件、评审程序、考核与管理办法等。长聘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得以全面、规范、系统地开展,面向常规体系教师的长聘教职评聘亦由此拉开序幕。长聘教职评聘工作按学院和学科板块分批启动、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在评聘过程中,学校贯彻落实“院为实体”模式,促进学院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和良性的学术共同体文化。历经两年四个批次,全校各学科板块实现长聘教职评聘“全覆盖”,师资队伍改革与长聘体系建设从此进入“常规化”和“常态化”。长聘体系各级岗位在聘人数已达700人,成为核心师资队伍的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并产生标杆示范效应,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8年起,学校制订《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岗位公开招聘制度实施办法》,采取国际通行方式,在长聘教轨岗位上引入“公开招聘、竞争入职”模式,建立严格完备的评审流程与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学术共同体评审把关职能,从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综合素养等多方面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考察。   “阶梯成长”:打造青年人才的事业发展空间   吸引人才并不难,难的是知人善用,让人才在交大的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难的是打造平台,助力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快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学科领军人才。   学校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和培训,拓宽科研资助范围,并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先后实施了“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和“特别研究员支持计划”,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资助,为他们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津贴,帮助他们尽快启动和开展科研工作;“优秀博士毕业生海外博士后储备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阶梯和平台;实施了“晨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在科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和优秀青年教师;学校同时对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大了资助力度。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激励和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对于刚从海外回国的年轻学者来说,“长聘教轨岗位”不仅仅意味着充足的科研启动费、也意味着进入了学术生涯的轨道:进入对接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长聘教职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终身教职教师同台竞技。   从2007年以来的十年,共有168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63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5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616人次获得学校晨星计划支持。;2007年以来,新增长聘教轨副教授、助理教授375人,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坚持的人才储备。 分类评价、多元发展,让“田赛”“径赛”分开比   2010年以来,学校大力推进分类发展,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为教师各尽其才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途径。构建了以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核心的专职科研人才评价机制;以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室人员评价机制,以行政执行力和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岗位类型、学科类型和人才成长阶段,制定和完善了长聘体系、专职教学、专职科研、思政队伍、实验与工程队伍、行政管理人员等评价实施细则,实现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推进各类队伍的“卓越计划”。构建科学有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和多维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人才的分类发展。一系列《办法》的出台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晋升途径,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学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的人才发展机制,有助于调动教学科研、支撑辅助、管理队伍等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各类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软”件“过硬”:甘当人才“店小二”   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待遇、经费支持、实验室等“硬”条件,还有学校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全方位保障等“软”环境。上海交通大学努力让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加强对人才的价值实现关怀、个体差异关怀。真诚地服务人才,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才遇到的问题,全心全意地提供人才所需要的服务。为了让人才免除后顾之忧,快速融入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甘当“人才店小二”,将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   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与上海交通大学多次签署合作协议,对上海交大出入境管理中心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为来交大工作的外籍专家、工作人员提供了高效、优质、便捷的一流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推行“人事服务改革十大举措”,梳理教师入职的各项工作手续,简化流程、优化细节、提升效率,编纂并发放教师手册,完善人事、教学、科研、财务等业务政策规范和办事流程。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将学校各个部门的办事项目和网络系统整合为学校综合服务窗口和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避免反复跑腿、反复填表。充分利用学校拥有13家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拥有交大附中、交大附小、交大幼儿园、“爱心暑托班”等教育机构的优势资源,畅通渠道,帮助人才协调包括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招生、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房贴支取等各方面事宜,落实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配套,为他们开设就诊“VIP绿色通道”、购买商业保险,为各级各类人才努力工作、潜心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宋杰博士从美国举家回国、落户上海交大之际,学校承诺的150万住房补贴就一次性提前预支到位,宋杰的妻子也在学校获得了工作岗位,孩子也在交大幼儿园开始了新生活。经学校支持获得国家千人计划的宋杰,又获得了学校提供的1:1配套科研经费,落实了博士生招生名额;还根据学科方向和工作需要,获得了科研启动费和实验室。解决了后顾之忧,宋杰更是一心扑到了研究上。2017年末,宋杰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在《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构建新型可变DNA纳米结构,在纳米尺度下实现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可编程控制的长距离信息传递和调控,这种人为可控DNA分子机器为实现纳米尺度的可控运动或特殊功能的精确变化提供了新的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进一步形成和发挥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人才效应、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让各级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是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高峰”建设,步伐仍旧铿锵有力,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2018年4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再次发布“诚聘全球青年英才”的公告,向符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申报条件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扬起“助您成就学术大师梦想”的大旗。上海交通大学人才高峰建设,又拉开了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