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确定,河南省将从2021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起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实施修学分、走班选课、全员导师制……
上高中也要修学分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省教育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2021年修订)》,明确新课程实施重点任务、具体要求。
《方案》明确,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
课程类别上,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具体来说:
1.必修课程全省统一安排,学校按要求开设。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作为必修内容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每周1课时;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音乐、美术,必修内容各为3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应开齐必修学分要求的课程内容;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学校可按要求提供模块供学生选择。
2.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其中,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选考(或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
3.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高一年级开始安排。要确保高二全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2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
4.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学生至少应完成以跨学科研究为主的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必须获得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获得更多学分。
《方案》要求:
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安排教学,不得随意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和周课时总量。
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并开科目数量。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不得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前确定选考科目。
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引导改进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增配教师,有序实施选课走班
《意见》明确,从2021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起,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各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依据国家和省里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并开足规定的课时。同时,学校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保障学生的选课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地和各学校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选课走班教学制度,加快改善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条件,在依据国家规定标准完成教职工配备的基础上,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完成走班教学所需教师增配任务。
建立统一平台,完善评价机制
《意见》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和内容,加强多元、多方位、多环节监督,确保内容公开、程序透明、结果可信。
从2021年秋季高一新生起,全省运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信息管理平台,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好平台管理作用。学校要专人专司其职,依托平台进行写实记录。
课堂不止于学校,学习不止于教室。
《意见》要求:
各地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资源,建设和命名一大批省、市、县级和学校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
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城市、工厂、农村等,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拓社会视野,增长社会见识,培育社会责任。
同时,积极开展生涯教育课程。
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指导学生选课选考,跟踪指导学习过程,使学生完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
有条件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探索建立未来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意见》明确: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以班级任课教师为主、其他班级(年级)教师为辅,以师生双向自愿选择为主、指定结对为辅,指导师生建立导育关系,确保师生全员覆盖。
要加强导育师生之间、导师之间、导师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表现、思想动态和需求意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指导活动。
采取座谈会、主题兴趣活动、学习活动、研学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组织受导学生接受教育、历练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制定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交流研讨、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教书和育人水平,提高广大教师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指导服务学生的能力。
同时,开展好省级骨干培训、地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完成对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
各地要于2022年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各学科教师教材培训工作。
2024/8/8 11:42:14
2024/6/16 11:51:01
2024/6/10 21: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