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填报志愿也一样,需要早做“打算”。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填报志愿就是小菜一碟,几天就能轻松搞定。实际不然,这种想法是一个误区。填报志愿虽然选择的是几所院校和几个专业,但它就像一道理科的填空题,有些答案需要思考、计算才能得出,同样家长和考生所要选择的院校、专业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查询、咨询、了解、分析,才能做出决定。因此,既然学生好不容易有机会考一个好成绩,填志愿时可不能马虎大意。在填志愿之前,家长和考生务必要高度重视这十个重点。
1.要重视好事趁早,不要随意晚准备。
以本科为例,考生一般需要填报一本、二本、三本,每一批次至少要考虑5所院校,加上备选学校,这样就可能达到15-20所。考生及家长需要对这些高校有基本的解,需要把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的内容理解清楚,需要掌握这些学校前几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并测算出当年大致的校线等等。因此,高考志愿要做到填好、填得巧,没有几个月的准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希望家长和考生一定要重视高考志愿填报,早作准备,不要等到考试完了以后再抓,那样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2.要分清主次,不要“包办代替”。
许多家长总喜欢搞大家长主义,认为孩子涉世未深,而自己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也有话语权,想替孩子做决定。其实这种想法不可取。首先,十七八岁的高中生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对社会尤其是对自己想上什么学校及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想法。其次,填报高考志愿、上大学的人员是考生,不是父母亲。如果考生对父母亲大包大揽选择的志愿不认可、不感兴趣,是不利于他学有所成的,会出现学生在大学期间迷茫无措、消极学习等问题。所以家长应在志愿填报这个大事上以孩子的人生志向为主,自己只起参谋、辅助的作用,绝不能自作主张,更不可包办代替。
3.要有理有据,不要凭想当然。
填志愿不能凭一己好恶,要有理有据。首先,要了解学校的“前世今生”,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其次,要从学校的内涵上去识别大学高考志愿。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过程,是属于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招生?是否属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学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和课程有哪些?是否有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如何?总体就业率怎样?保送研究生或考研录取的比例如何?文理科的均衡情况怎样?因为文理均衡可以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重点学科是职能部门对学科的认可度,院士、教授的水平和数量是大学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就业率高、就业层次和就业地域这些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去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4.要量体裁衣,不要只追名校。
中国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历来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可是,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平时成绩或高考考分较高,就认定非名牌大学不上。此种偏执的想法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就不可取了。要使高考志愿填报如愿以偿,要把握两个竞争实力。第一,由考生平时的学习情况、高考考分情况、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其他情况等组成的自身竞争实力。无论哪个要素出现了缺陷,都会影响考生的整体竞争实力。第二,学校的竞争实力。这虽然不是学校的综合排名,但是以综合排名为基础的,最终会反映到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上。其核心是在掌握学校3—5年的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再准确判断并预测学校录取分数线。
5.要分批填报,不要孤注一掷。
常常看到有的考生在志愿填报表上只报了1到2所院校。中国的现行招生政策是前一批次的落榜一般不会影响后一批次的录取,院校录取到哪个批次就依据哪个批次所填报的志愿。提前批次录取的最大好处是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但不利因素是提前批次招生的院校不太多,招生专业的选择范围较窄,在大城市的高校不多,重点院校较少。
因此,考生一定要把有利和不利因素都分析透彻了再报。对于本科第一、二、三批的考生,尤其是第一批次的考生,一定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招生录取规则。对于后续批次志愿,如果你不报,可能就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录取机会。高招报考有时候也按常理出牌,所以考生不要以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录取,而忽略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6.要以选校为主,不要过于看重地点。
高考志愿填报时切忌不可人云亦云,大家都向往一线城市等发达地区的重点院校,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选择院校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竞争实力来做决断,如果竞争实力强,当然可以选择报考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和强势专业、热门专业,但竞争实力强的人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其他考生,则应将报考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的高校,二三线城市也有不错的大学和专业可以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考生要在志愿填报中更加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水平。
7.要综合分析,不要偏听偏信。
如今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多而繁,这是好事。但如果你不会利用信息,可能会弄巧成拙。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对于政策信息,不论国家的、当地的,还是高校的政策,一般不需要辨明真伪,只要好好研究、读通、弄懂就行;对于学校和专业信息,关键在于既了解静态的历史数据,又把握动态的现实变化;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信息,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尤其要学会综合分析,切不可偏听偏信。如果家长和学生不明白的话,建议咨询自己的老师或者老师圈子内的专业人士加以佐证信息。
8.要留有余地,不要冒险。
许多考生及家长具有很重的名校情结,他们大多愿意“分尽其用,用在选校上”。对这种填报志愿不留余地的做法有失偏颇。高考志愿填报中最最重要的是所报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能否调档?能否录取?因为重点名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一般都在百分之百,故而要一矢中的。如果你冒险搏高,不留余地,就会导致风险很大。反之,如果将所选择的学校适当下降一个档次,还可将所选择的专业适当上升一个档次。这样一来,不仅留有余地,降低了风险,还可以选择比较合适的专业。
9.要跟着招生章程走,不要凭感觉走。
08年某省有一位考生报考了西安的一所大学,由于他没有看招生章程。结果他的总分达到录取要求,还超了1分,可是语文没及格,最后与自己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所以,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应该跟着招生章程走。因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也是真实信息。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跟着招生章程走呢?最好是用高校的招生章程来做参照,即指导性填报,如达不到高标准也应做到低要求,即把关性填报。
10.要抓住关键,也不要忽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高考志愿填报亦如是。比如,有的考生及家长看高考志愿招生计划时很重视招多少人,却往往忽略了看学费多少,结果虽然被录取了,却因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能上学;网上填报志愿的时候,有的人把设置的密码忘了,造成了许多麻烦,甚至严重影响了志愿填报;有的人把学校的代码和专业的代码混淆了,把这个学校和那个学校的代码混淆了,这很有可能导致上线落选、高分低录,甚至是高分不录。这些细小的事情,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千万不能忽视。
总之,填报志愿非一夕之功,考生也要早作打算,提前了解一些院校和专业的信息。比如,吃饭或者休息时,可以去做这些事情。
2024/8/8 11:42:14
2024/6/16 11:51:01
2024/6/10 21:44:13